1)一百二十八、第四代燧发枪_大宋不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梯次火力体系最大的优点,在于可以将所有火力全部集中在交战的第一线上,将不同射程的火力集中于一点,在双方参战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形成巨大的局部火力优势。

  秦州吴璘用过的叠阵也是这个道理。

  打枪,靠的主要是手上的稳定性,对体力和力量的要求反倒不是很高。

  尤其是在望楼之上,将枪架在台子上的定点射击,不需要机动转移,也不需要端着沉重的枪弹。

  只是扣一扣扳机,轻松得很。

  望楼是李申之照着碉堡的样子修的,射击孔小小的一个,完全免疫了金人的弩箭。

  即便是金人中有神射手,可以百步穿杨地射中碉堡上的射击孔,那也会因为箭矢飞行的轨迹与射击孔的角度不匹配,无法穿过射击孔伤害到碉堡里的人。

  没有了受伤的后顾之忧,望楼中的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瞄准中,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率。

  望楼中的妇女和老人可不是一般人,他们都是各条生产线上的佼佼者。

  在手工艺领域,菜比们各有各的菜法,但是大师都有共通之处:手上功夫又巧又稳。

  来自纺织工坊的妇人,十个手指可以分别单独操作纺线而不打结,宛如掌中跳舞的精灵。

  老人们都是资深的木匠,随手一斧子劈下去,误差不超过一毫米。

  他们操纵燧发枪,简直轻而易举。

  手上极强的稳定性,使得他们仅仅浪费了两发子弹之后,便熟悉了火枪的操作要领,紧接着达到了十发九中的惊人命中率。

  打枪需要的体能不多,他们每个人都能打上两个时辰不待歇气。

  主要是眼睛受不了,瞄的时间长了眼花。再加上火药的纯度有限,射击之后烟雾缭绕。

  若不是李申之早早地望楼中装了几个大的换气扇,这几个工坊精英怕不要被废气给呛死。

  望楼里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备用枪支和子弹,还有整垛整垛的补给品,这是他们战斗到底的勇气。

  燧发枪的研发已经到了第四代。

  继第一代燧发枪研制成功之后,第二代和第三代燧发枪全都是过渡产品,并没有大规模生产。

  直到第四代燧发枪的研发成功,终于达成定型,可以大规模生产。

  经过李申之的提示,装弹模式从前膛装弹变成了后膛装弹,只需要拨开卡扣,便能将枪机和枪管折开。

  枪管的口径和弹壳的口径之间有一点小小的错差,使得弹壳装入之后能够刚好地卡在枪管的尾部,增加了子弹在枪管中的稳定性。

  后膛枪最大的好处,在于方便清洁枪管。

  不同于前膛枪,需要用枪刺套着棉布伸入枪管之内反复抽插,还不一定能清理干净。

  后枪膛只需要找一块棉布从枪管的尾部塞入,然后用枪刺的钝端顶直枪管枪口掉出,枪管便清理完毕。

  第四代燧发枪配备了标准枪刺,其作用并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